《建筑篇》 筑(1)--李土生

发布时间:2015-11-01 23:23:22来源:李土生浏览:280

——筑(zhzh )【築】

“筑”,繁体为“築”。在汉字简化之前,“筑”与“築”的意义并不相同。

“筑”古读为“zh ”,从竹,从巩。“竹”是一种建筑材料,也可制作各种器具。古时曾以“竹”代指乐器,如丝竹;“巩”的金文像人举双手有所操持或击打形。“竹”“巩”为“筑”,意为手持乐器进行演奏。《说文》:“筑,以竹曲五絃之乐也。”“筑”的本义是一种弦乐器,以竹击弦,故又从竹。“筑”大体似筝,布五弦,或云二十一弦、十三弦,颈细而肩圆。演奏时,左手抱持,右手以竹尺击弦发音。“筑”今已失传。“筑”后来也用以表示“築”。

“築”由“竹”、“巩”、“木”三部分组成:“竹”为竹子;“木”为木头;“巩”的篆文像工人手执工具有所作为,后来表示使物体坚固、牢固、结实。古代先民的建筑一般先用竹、木制作的大板夹住泥土,再以杵夯捣土使之坚实。《说文•竹部》:“築,捣也。”“築”的本义为捣土使坚实。捣土是建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築”又引申为建、造、修盖之意,如建筑、修筑、筑堤、筑基。“竹”的茎杆呈中空状,是虚空之物,“筑”、“築”皆从竹,强调了建筑物内部通常虚空,有居住、容物之用。

中国的古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宫殿楼阁、亭台廊榭、桥梁陵墓、庵观寺塔,每一类都有杰出代表。如代表了中国建筑艺术最高峰的建筑群故宫,颐和园中的长廊,有“万园之园”美称的圆明园,天人合一的天坛,傍崖数百年的悬空寺,建于大唐盛世的大雁塔、小雁塔,陵墓建筑的代表明十三陵,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等。

中国古代建筑一般为砖木结构,西方建筑则多为石质结构。如我国应县的木塔,塔身为全木结构,不施一砖一瓦而屹立近千年;而西方自雅典神庙以来便全以石头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中国建筑尚宽、尚广,西式建筑尚高。如北京故宫,绵延近千间房屋,其中亭台楼阁无数,最高也仅十数丈;而西方建筑,尤其是哥特式建筑,高可达数百米,直入云霄。中国古建筑的另一大看点在于它的装饰。中西方古建筑都喜欢以雕塑进行装饰,但两者有着鲜明的区别。中国的建筑用雕塑,内容多是象征性的、符号化的、具有人文内涵的雕刻,如房屋的瓦当、檐角,桥梁的桥柱、大门前的石狮等,刻制手法较为粗犷,除了可以代表屋主人的身份之外,还附加以吉祥祈福的含义;西方建筑尤其是教堂则喜欢把圣经中的人物或故事情景雕刻出来作为装饰,精细入微。

中国建筑讲究左右对称,所有的主门都处于同一中轴线,可由第一道门直望到深处。殿堂两侧有侧室、厢房,均左右相对,大到皇宫内苑,小到平民四合院,都体现着这一审美特点。中国古建筑装饰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门窗的雕镂。雕镂的形状多为云纹,或其他连环回合的纹样,体现着无止无休、周转往复的思想与审美观。就连屋内墙壁上也绘着类似的云纹,如民间流传的忠臣孝子或神仙故事图一类,色彩鲜艳夺目,极具民族特色。

住宅是所有建筑物中出现最早、使用最多的建筑类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建筑风格不同的住宅,如黄土高坡的土窑、傣家的干栏式竹楼、客家的土楼等。它们风格独特、各有千秋,有的华丽精巧,有的古朴壮观,构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生动鲜活的中国民居画卷。

最能代表中国民居建筑文化的是北京的四合院。外国人将北京的四合院称为“东方的明珠”、“东方文明的象征”。四合院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建造方式,成为中国北方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坐北朝南,北面是正房,东西是厢房,南面为倒座,大门设在院子东南角的“巽”位。此外还有门墩、影壁、垂花门等辅助建筑设施。建筑上的雕饰、彩绘,处处体现着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四合院内的房屋各自独立,错落有致,疏密相间,彼此之间有走廊相连,起居十分方便。院落宽敞幽静,可养鱼饲鸟,植树栽花。四合院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现在,一个四合院里往往住着许多户人家。虽然有些拥挤、杂乱,但是邻里之间却有一种安全、亲切、和谐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