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与大自然的和谐 曾祥柱
世界风水文化在中国,中国风水文化在三僚
至矣哉,万物滋生也;生而则有其形,形成则必有理,理论须尽其微,此自然之理也。若夫河出图、洛出书,伏羲则之,始成八卦,其义未尽;文王演成六十有四作卦辞,以发其微;天地间事物之理备矣、著矣;故而地理者,以地言其理,天地之道也。明其道者,得造化之枢机也,贵乎通其变以制利,神其化以利民;其义也大矣;实乃中华之瑰宝,传统之国粹也,考之古今,名家著作,历历可究;仰观俯察,祸福有凭;此即以地言其理,理明则吉凶先知也。斯民选择佳壤,以安先人遗骸,虽则聊尽孝思,为人之道德,岂可不先求其安,后致其福乎。
编者语
“风水”是一种传统文化,古称堪舆,是人们对居住环境和先人遗骸埋葬,进行理性选择的行为规范,体现着一种哲学意义上的精神追求。汉代刘熙《释名》曰:“宅 ,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而“择”、“吉”的实现,则意味着对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认同。作为一门古老的环境文化,它源于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中不乏一些迷信的成分,但就整体而言,古代风水文化更多的是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蕴涵着丰富的哲学、美学、天文、地理、历史、人类学、民俗等方面的文化,其本质就是“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唐僖宗乾符18年(公元880年),原朝庭金紫光禄大夫、司天监正、风水仙师杨筠松(名益,号救贫)先生,携其门徒曾文辿、廖瑀选中这块“宝地”定居,开创了中国风水文化之先河。杨筠松仙师后被海内外堪舆界尊为祖师。三僚村的曾、廖两姓村民,自我们的祖上曾文辿.廖瑀师事杨公之术后,家承代代相传不绝,历朝国师辈出,(自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各朝千多年,约出国师27位,明师72位,其中白衣承诏,由皇帝直接封为钦天监博士者有36人),享誉海内外,故被后世赞之为“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
一、风水概述
中国风水术起源古老,古时被称之为帝王之术。唐朝以前一直被禁锢于皇室深宫,鲜为民间所知。唐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管灵台地理事的杨筠松来到赣南的兴国三僚村定居带徒传授,堪舆学才开始逐渐流传民间。
风水,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其基础来自于阴阳、五行学说,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做堪舆。关于风水有相当多的评论与争议,有人认为风水是中国的一门综合科学,结合了环境,地理,健康等等历史悠久的观察。也有人认为风水是旧世界的迷信,阻碍了中国人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的发挥创意。
风水的历史相当久远,有许多与风水相关的文献被保留下来。由文献中可知,古代的风水多用来观看丧葬地形,还有宫殿建设等。近代的风水则不限于此,大至城市、村镇的规划布局。小至小民竖造、埋葬,都有可能请风水师前来堪舆。风水中最为知名的成语为坐北朝南,背山望水。
“风水”一词最早见于晋代郭璞所著的《葬书》:“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是有关风水的最早的定义。这部著作中还提出了风水的要旨:"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风水学的根本基础和核心思想依据来源于《易经》,乃《易经》又为群经之首。最初,风水术是古代中国先人关于选择居住环境的一种实用而朴素的技能。后来随着中国人有关"天人合一"思想系统的建立和《易经》的不断丰富完善并全面影响到社会生活,风水学说开始构架起恢弘的理论系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全方位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
风水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一种广泛流传的择吉避凶的术数,是中国人关于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艺术和学问,是中国人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从而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伟大方法。
风水是关于对人的生活居住、办公环境进行选择和方位、陈设布局、择日的一种学问。它以易经的阴阳哲学思想为出发点,结合天星天宿、五行、八卦、十二时辰、二十四山向等宇宙图谱式的编码作为理论基础和操作方法,以中国人特有的关于宇宙的吉凶观念,高度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统一。
风水的基本取向是关注人与建筑、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与中国数千年文明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和审美观保持着根本上的一致。所谓"宅,择也;宅择吉处而营之也。"风水强调"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凡人所居,无不在宅,故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则门族衰微。"由此可见中国古人为了安居乐业和世代昌盛,就不能不注重风水,并千方百计寻找风水宝地。"宅吉则人荣"的观念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脑海里。先贤云:卜筮不精,条于一事;医药不精,害于一人;地理不精,倾家灭族。可见风水在人们心中所占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风水学中对屋宅的地点选择、朝向、内部构造设计和布局都很讲究,人居于宅中,能感受到各种自然界的信息影响,而住宅可以起到调整、疏导、化解、整合各种信息的作用。屋宅时时刻刻影响着人的精神情绪、身心健康,进而影响人的事业、财运和家庭情感等各方面。
风水在现代生活中主要注重于对以建筑为中介的以气场和水质为代表的包括阳光、空气、水质、地磁、声音、色彩、温湿度、电磁辐射和病原体是否滋生等环境因素进行考察与调整。同时,包括对环境的建筑、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和视觉美学等方面参数的运用,由此创造出时时刻刻作用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纯粹自然和人工自然的良好条件。简而言之,风水就是对环境的把握和调整,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准确认识和运用。
风水学主要包含三大最为重要的因素,一是大环境,即人所存在的具体时空里的宇宙气场状态及能量走向;二是小环境,即人所存在的环境与人的气场动向;三是人的德性,即人的心性,所谓"福地福人居",福人乃是有德之人,这体现了高度的天人合一的学问。风水讲究积德。有诗云:"世人尽知穴在山,岂知穴在方寸间。"好山好水世不欠,苟非其人寻不见。我见富贵人家坟,葬时后辈都贫贱。迨其富贵力可求,人事极时天理变。"方寸即心,也就是要多想善事。欲得阴地好,先须心地好。要求好风水,当以积德为本。若德之不修,纵使觅得好风水,后人不蒙福。因为,好风水是留待有德者用的。无德者得了风水宝地,也得不到高人的点化操作。由此可见,天人合一的宗旨在风水学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而且高度集中了哲学、伦理学于一身。
斯民选择佳壤,以安先人遗骸,虽则聊尽孝思,为人之道德。岂可不先求其安,后致其福呢?逝者奉安吉地,即可福荫子孙,使后人前程有托,心胸有慰。犹如一棵树苗栽在肥沃的土地上,即能根深蒂固,枝壮叶茂。也是磁场微波的感应。如宇宙空间有无数的信息传播,只要相应的频率接通,就能收到对方的信息,如电视、手机等的电磁波。风水中的方位和定向也非常重要,罗盘的周天三百六十度,其中的二十八星宿,就是其宿位与宇宙空间天星的对应,各天星的方位对本宿某度有害的叫凶星,其方位对本宿某度有利的叫吉星。犹如,以前我们模拟电视的天线架接收信号一样,其天线架的高度和转动的方向,所收到的信号,对电视是否清晰。因此,斯民就是选择到了佳壤也必须请对风水知识比较全面的大师指点。否则失之毫厘,差于千里。反倒为凶,俗语说得好,“好穴只在方寸间”。
风水学是一门集天文地理于一身研究自然与人的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在长时间的流传、演变过程中,风水学中被人为的掺杂了许多神秘甚至夸大的成分,同时因受习俗、观念和保守心理的影响而致使真正的精粹部分极少传市,导致许多谬论大行其道误导世人,客观地说这也成为风水被视为迷信的主要原因。
综观历史,中国历代选定的都城地址,如洛阳、西安、开封、临安、北京(燕京)、南京等,还有各省府、州府、县城、各大商埠,,数地方都经过精通风水的国师共同研究精选的,这些城市多是大龙到势,山环水抱,所以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都很发达,有的经历千年不但不衰败,反而更加兴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这些地方一天比一天繁荣。
二、风水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先民们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深受传统农耕文明的影响,逐步认识到天时、地利等自然环境条件与人的生产、生活乃至社会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制约关系。在“万物皆有灵”的社会意识的导引下,天地、日月、山川、流水等 等都成了人们崇拜的对象,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融洽的重要性,也逐步确立了牢固的环境文化意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宅居基址的选择。《宅经》如此说:“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龙气势最大,关系人们祸福最为紧要。”《相宅经纂》则称:“四正四隅,八方之中,各有其气,气之阳者,从风而行,气之阴者,从水而行,理寓于气,气囿于形。”这实际是古代中国农耕文化长期封闭发展的结果,农耕文化滋生的小农意识与易经中的天道观均导致对居住环境的超值渴望。由此形成了“藏风聚气”的共同心理需求。
按照古人的风水理论 ,选择宅居基址,必讲究藏风聚气,山水聚合。受这种观念的支配,人们相信宅居之风水是有吉有凶的,“朝山朝水,龙脉龙势”。明代《阳宅十书》:“凡宅,东下西高,富贵英豪。前高后下,绝无门户。后高前下,多足牛马。”因此住宅在选址和布局设计时务必统筹兼顾,考虑到与四神的配置关系,吉利的宅址应该是依山傍水。晋人郭璞在《葬经》中形容四神的神态:“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府。”一般的设计方案是:“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阳宅十书》中进而提出理想的住宅环境为:“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地,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由于山水的形势并不一律,因地制宜的比附总是难免的,所以这种理论其实已经愈来愈具有纯粹的象征意味了。如我们赣州客家人通常选后山作“龙山”建有高于屋脊的“花园坎”,正厅朝向要求视野开阔、远山连绵,谓曰“开门见文峰”,抬头望见“笔架山”。后龙山的树木是严禁砍伐的,用以挡风煞。以聚灵气,谓之“风水林”。房左手旁谓之“青龙”;房右手谓之“白虎”;房前山峰谓之“朱雀”,房后山峦谓之“玄武”。故俗有“青龙抬头见喜,白虎抬头遭殃”、“门前朱雀重重起,屋后玄武步步高”的说法。
勿庸讳言,对风水文化的形成影响较深的当属《易经》。《易经》的核心就是天人关系的探究,认为天、地、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万事万物的荣辱兴衰都是互相联系的。由此而发展出来的易象风水学、易象预测学、易象命名学等,就成为古人改善和把握人生命运的圭臬。他们认为:“人秉天地之气以为生,故人拟一小天地,阴阳五行,四时八节,一身之中皆能运用”(《履园丛话》)。“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道天地”(《黄帝内经》)。易象文化被深深置入人们的集体无意识之中,在包括住宅选址和大规模居住环境设计等各个方面发挥着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作用。以江西庐陵的钓源古村为例。钓源古村由渭溪和庄山两个自然村组成,呈东西走向,长安岭有如道家太极图的“S”形中分线,为钓源村南向的自然屏障。依东高西低地势一字形跌宕相连的十余口池塘贯穿全村,以二山夹一水,布成了传统八卦中象征美好吉祥的“离”卦。村中古建筑的布局,往往也依八卦成形。而太极图中分线的“太阳”中心区“少阴”位及“太阴”处,则分别将渭溪和庄山罩入其中。古村家家雕饰流金溢彩、户户嵌镌太极八卦。在每座建筑,乃至家具和生活用品上,见到最多的就是八卦图案。门扉、午门、窗户、屏墙,连床上、脸盆架上都有八卦图案。钓源古村还有一个极为显著的特点:全村无论街、道、巷,无一取直,全然“歪门斜道”建筑物的朝向也分别有北南西东多种。其中固然有适应地理环境的“因地制宜”的因素,但更多的恐怕还是考虑到易经视野中阴阳、曲直、祸福、巨细、荣辱、兴衰之间的辩证关系,正是深得易经之精髓的表现。此外,古人在普遍认同易经 “天人感应”思想的同时,为了能更好地驱害避邪,祈福纳祥,还广泛采用寓意和暗示手法,演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这更多地表现在民居的装饰上,而且不分南北东西。如北京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就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祥词句,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更是风雅备至,无不与祈祷吉祥、富裕、和谐有关。
易经中的五行相生相克思想,也是风水文化的一个核心部分。古代风水十分善于利用五行说的道理来进行设计和布局,讲究阴阳调和。苏东坡曰:“阴阳交而生物,道于物接而生善,物生而阴阳隐,善应道不见矣。” 《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又云:“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老子认为阴阳兼顾乃人与自然和谐之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一理论对于宅居基址之选择影响至巨。他们认为宅居环境犹如人体,有首、有臂,两臂围合方称安全,而环境安全则需要背靠青山,青山环绕,又有金、木、水、火、土五形之物。山应高大,居中为玄武,左侧应有青龙山辅佐,右侧有白虎山挡风,南有朱雀山为屏应,前有河水流过,方为理想的“风水宝地”,也就是传统的“枕山、环水、面屏”空间模式。《堪舆泄秘》云:“凡到一乡之中,先看水城归哪一边,水抱边可寻地,水反边不可下。”这是说村落选址应在河流的凹岸处而不应在凸岸边,主要是水流惯性冲刷力使凹岸边增地而使凸岸边损地之故。从这一理论出发,古代大多宅居基址空间皆有“马蹄形”的自然围合特征,如此甚便于躲避西北风和接纳阳光,有利于生存和健康。
在古人那儿,水是“龙”是“财”的象征,应设塔、楼镇之和桥梁锁住,防止肥水外流。至于门位、屏壁、排水、道路、忌讳、天井、镇符等各种设施,亦多数含有求吉避恶之意,包含着古人善良和美好的愿望。如果一味否定风水,认为风水纯属迷信而没有一点正面的东西,似乎有失之偏颇和武断之嫌。如果我们承认风水是一种文化,在我们准备彻底否定它时,也许应该考虑得更全面一些。正像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所指出的那样:“风水对于中国人民是有益的。虽然在其他一些方面,当然十分迷信,但它总包含着一种美学成分,遍及中国的田园、住宅、村镇之美,不可胜收,都可由此得到说明。”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然后有风水。我国风水文化,有精华亦有糟粕,根本原因在于:当某种信仰被教条地固定下来的时候,失去变通的文化同时也就失去了活力,从而演成迷信。从本质上说,风水文化的全部内容都是一定历史阶段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阐释,这些阐释虽然带有某些神秘色彩,但却是古人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记录。
三、建筑风水与人、大自然的关系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历经数千年不辍的发展,形成了内涵丰富、成就辉煌、风格独具的体系。从世界建筑文化的背景来看,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极为显著的特点是各种建筑活动,无论是都邑、村镇、聚落、宫宅、园囿、寺观、陵墓,以及至道路、桥梁等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几乎无不受到所谓风水理论深刻影响。
风水之学,为中国东方之独创。而今已远播西方,影响遍及全球。其理念、方法涵盖所及,均非当今一般科技所比。其预测性和应验性所示某种神奇性,实非一时之功可及,是以被西方视为神秘文化。尤其近十余年来,在中国的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百花齐放,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前提下,易经文化从历史的舞台上重新站起,国际国内的研论会与论坛会接连不断,把易经文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正向纵深发展,笔者经过三十余年的研究及运用,深刻体验到,原因在于风水学并非现代科学概念的专科。而系集天文学、地理学、环境学、建筑学、规化学、园林学、伦理学、预测学、人体学、美学于一体,呈综合性极高的一门学术。因而在世界文化上独树一帜。
自然界发生的各种变化都影响人们的生活,古化中国人很早就观察到人和自然之间的这种神秘联系。人们从生活的实践中认识到,人的命运和大地是相连的。当土地丰美富饶时,人们生活随之繁荣兴旺;而当土地贫瘠或生态平衡被破坏时,人们也随之遭灾受难。这促使古人对大自然的种种现象进行探索。
中国位于地球的北半球,欧亚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这样的海陆位置有利于季风环流的形成,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明显的区域之一,盛行风向随季节呈周期性的转达换。冬季,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吹偏北风,和东北、西北风在其北部,寒风在住宅群中呼啸而过,沙土纷纷扬扬,天昏地暗,只有山峦和树木成为挡风的屏障。所以,在北方黄坪原等广大地域,例如陕西、山西、河南等地,人们便挖窑洞而居,或以四面高墙围成合院,创造了良好的御寒避风场所。夏季,发生在北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气旋形成的台风,对我国东南沿海进行着狂暴的肆虐。夏季由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带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丰富水气,在中国东南部地区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南方一年一度的热带风暴和洪水吞噬着庄稼、住房和人们的生命。由此,人们认识到只有山坡台地利于防洪、减少危险,能提供较安全的居住地,并且产生发展了具有一定防风、防潮、防洪的干栏式(高脚屋)和穿斗式建筑。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如将住房建在河流的北边,山坡的南边,住宅可接纳更多的阳光,躲避凛冽的寒风。这既可以避免洪水的侵袭,又可引水浇灌庄稼。如左右再有山丘围护,易守难攻,环境则更理想。
然而,这种环境并不是随处可得的,当不能取得这种理想的环境时,人们就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从意念心理上获得某种补偿。堪舆家在对自然的观察中,掌握了一些现象的规律,他们在对各种观察研究中,又把这些规律同各种神秘的迹象联系归纳在一起,于是,自然界的征兆被用于营建住宅、选择葬地或祭祀等事情,结果导致了带有巫术色彩的风水学中“形法”一派的产生。前面介绍过,形法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建筑的山川形势建筑自身的格式。前者的主要内容就是“地理五诀”;后者则涉及住宅和坟墓的内外形状及布置格局。
风水学家很讲究山川形势。他们把山称为“龙”,观察山脉的走向、起伏、围合,寻找聚气之势;追踪山系来自何处,水的源头何在,于是有了“来龙去脉”这个成语,后来这个成语引用到其它领域,意喻寻找事件的由出与发展。
我国区域辽阔,虽然地形复杂,山脉众多,但其分部却很有规律性。这个规律,便是我国地理学家吴尚时教授提出的“一带三弧”的结构。“一带”是指东西走向的褶皱断块山地,即昆仑一秦岭山系。“三弧”是指东西走向山系北面的“蒙古弧”,青藏高原上的“西藏弧”和华南的“华山弧”。这些山系是由欧亚、印度洋和太平洋三大板块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位于中国中部的昆仑山——秦岭——大别山脉是我国最重要的山脉系统。而我国地势的基本特点是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呈现出三个明显的倾斜阶梯。整体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由于西北的祖山高而多,分布下来的父母山、子孙山龙气就重,闪身转势必结王侯将相之地,因此,就有了北方生大贵,南方方出富商之说。
作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先族——周族,因为是从西北周文原兴起,而逐渐向东南发展而来,所以,中国的文明也自西北向东南发展。从宏观的角度看来,人类的迁徙路线呈现出高处向低处走,从寒带地区向温带地区走的趋势。因此西北山脉的主峰昆仑山在中国文化地理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山海经"大荒西经》说:“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尾” 。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大量有关昆仑山传说,其被称为“帝之下都”、“万神之所在”、“天中柱也”、“鱼龙河图”,可见昆仑山在古人心中具有天下第一山的位置。昆仑山同样受了风水学家的格外重视,察山必究水与昆仑山脉之关系如何。风水学家认为,中国在昆仑山的东南面,天下山脉,祖于昆仑,下生“三龙人中国”。“三龙”即山脉的三大干系,其以黄河,长灌为中界,将南北地域分为南干、中干与北干。
南干系指长江以南区域诸山系,包括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诸省。其主脉祖于岷山、峡江两岸而行,左边一支,长江北形成许多分支。右边一支,分散至湖南闽广,而东尽于两浙南京。其一支度柱岭,包湘源而北,经袁筠之地,尽于芦阜。其一支至南而东,包彭蠡之原,度歙黄山,以尽于南京。又自天目山分一支,尽于浙江。南干系尚有江西山脉。皆从五岭而来,自南而北。闽广之山,自北而南,一支则又包浙江之原,北首以尽会稽,南屋以尽闽粤,包括岭南山系。
中干系指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地域山系,包括四川、陕西、河南、湖北、安徽、山东诸省。其山脉由蜀汉而来,一支至长安,而尽于关中。一中下函谷,以至嵩岳少室,支尽泰山。另一支自番冢汉水之北,生下尽下扬州。
北干系是指黄河以北的广大区域诸山,包括青海、甘肃、山西、河北、东北等省份。山脉从西北高原展来,主脉山脊以西之水,流入龙门西河,脊东之水,流于幽冀,入于东海。其西一支脉,为壶口奉丘,次一支脉包分晋之原,而南岳成为析成王屋山,又西折为富首山。又一支脉为恒山,以一支脉为太行山,太行山绵延千里,山高林密,其最长一分支为燕山山脉,东延尽于平滦。
我国的江河水系,支纷派繁,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水利资源丰富。我国古代认识、开发和利用这些水利资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成就。诸如作为农业命脉的成千上万的水利工程,便于交通运输的远近航道、多种多样的水产水域、大量的饮水井泉,以及改善了生活和生产的水文环境等。同时,也发展起了我国古代的陆地水文地理学。成书于汉末三国时期的《水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水系分部的专著。它一改前人按政区为纲记述水系的方法,而以大河流为纲进行描述。它记述的黄河和长江等137条河流,不仅说明其发源地、流向和归宿,而且较详细地说明了经行之地、主支流的空间展布和次序,从而较完整地反映了所论的河流水系。
中国山脉水系的大概,以及纳阳御寒的气候实利功能,风水学家概括出了一个“风水宝地”的环境模式。这个环境的模式是一种思想的背山面水,左右围护的格局;建筑基地背后有座山“来龙”,其北有连绵高山群峰为屏障;左右有低岭岗阜“青龙”“白虎”环抱围护;前有池塘或河流经过;水前又有远山近丘的朝案对景呼应。其址恰处于这个山水环抱的中央,内有千顷良田,山林葱郁,河水清明,碧山绿水。
上述之风水乃为山河之最。所谓“风水”,乘生气也。气乘风是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只有在避风聚水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生气。什么是生气呢?“生气方盛,阳气发泄。”生气是万物生长发育之气则能够焕发生命力的元素。
笔者认为,风水是为找寻建筑物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它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布局的艺术,不能按照其它概念将它简单称为迷信或科学。
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其范围包含住宅、宫室、寺观、陵墓、村落、工厂、城市诸方面,其中涉及陵墓的称阴宅,涉及住宅的称阳宅,这也是可称为“地球磁场与人类关系学”。
笔者认为,“风水学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一种有关环境与人文的学问,一种有关阴宅与阳宅、理论与实践系统的结合,这是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从现代学科理论来看,风水学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建筑学、宇宙星体学、地球磁场方位学、气象学和人体信息学结合的综合性科学。